经济和金融指数
# 指数介绍(index)
指数,是利用统计学方法,将一系列资产的价格编制而成的一个数字,用以反映这些资产的综合价格表现。
在宏观经济分析中,经济学家经常需要借助指数来判断经济的整体情况。
比如物价指数,就是统计一系列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计算出来。又比如美元指数,是根据美元兑一系列货币的汇率计算出来的。
又比如国内生产总值---GDP,也是一个统计出来的指数。
而在金融业,投资和分析机构会编制一系列金融指数,用于反映资本市场的整体资产价格变化。
比如标普500指数,是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指数,里面包含了500只成分股,用于评估美国股市的走势。
# 指数编制
指数主要用两种统计学方法来编制,这里以股票指数为例,假设四家公司的股价分别是10,16,24,30,发行股数(或流通股数)分别是5,10,15,20。则:
- 算术平均值编制:
(10+16+24+30)/4=20
- 加权综合法编制
对于类似物价指数这种评估不同时期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的指数,一般使用:
- 帕氏指数编制
- 拉式指数编制
# 算术平均值编制
这种方法当然简单粗暴,但是很多时候不合理,比如第4个公司拆股1拆3,股价从30变成了10,而股数从20变成了20*3=60
,按理说,资产的总体价格没有什么变化,但此时指数缺下跌了(10+16+24+10)/4=15
。
算术平均值编制的缺陷要考虑其时代背景。在早期的金融市场,计算机还没有很强大的能力,甚至有时候没有计算机条件,所以只能人算,为了快速计算出结果,不得不使用简单的算术平均值。
# 加权综合法编制
根据上面的介绍,算数平均值编制不合理,那么能不能做些改进呢,答案是肯定的。
可以使用总市值的平均值方法:(10*5+16*10+24*15+30*20)/4=292.5
,这样,即使拆股后变成(10*5+16*10+24*15+10*60)/4=292.5
,指数不会有变化。
这种改进当然解决了部分问题,但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,就是这样算出来的数据太大了,因为一旦引入了股数,这会比单独算价格的平均值要大得多,比如苹果公司的流通股数高达40亿股,参与到指数计算中,这个指数算出来后面得跟多少个0?
所以可以调整分母,分母不再是股票数量,而是一个设定的除数,这个除数可以非常大,使得指数的数值在合理范围。
这个除数,其实也是要调整的,比如一个指数纳入或剔除了公司,那么分子的总市值会发生,此时可以通过调整除数来保持指数不变。具体的情况比较复杂,可参考标普公司的中文详细介绍
https://chinese.spindices.com/documents/methodology/methodology-index-math-chinese.pdf?force_download=true
# 帕氏指数和拉式指数
帕氏指数也叫派许指数。有的时候,指数被设计用来反映一个时期的变化,比如以物价指数为例,假设只有两种商品苹果和西瓜,1年前物价(个)分别是1元和2元,消费数量分别是a和b,而现在的物价分别是3元和5元,商品数量分别是c和d。
我们称一年前为基期(基准日期),而现在成为报告期。
那么有两种方法计算物价指数的变化:
(3*a+5*b)/(1*a+2*b)
,这里权数用的是基期的数量,这种计算出来的叫拉式指数。(3*c+5*d)/(1*c+2*d)
,这里权数用的是报告期的数量,这种计算出来的叫帕氏指数。
其实就是:今天的生活成本/以前的生活成本
,这里有两个问题:
- 为什么要引入数量作为权重呢?因为商品的消费数量是会引起价格变化的,假设一个商品生产太麻烦或者卖的不好,那厂商可能第2年就少生产了,这样市场供应少了,价格甚至可能略涨,但是这种物价上涨不是印钱导致的通货膨胀,所以设计物价指数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,用上面的两种指数算出来,就可以消除这种厂商调整供给导致的价格变化影响。
- 为什么不用
(3*c+5*d)/(1*a+2*b)
呢?因为生产力是进步的,那么c和d可能大幅高于a和b,这样算出来的物价指数会夸大了物价的涨幅。
两种指数一定程度都反映了物价变化,但也各有缺点:
- 拉式指数:拉式指数的权数用的是基期的消费数量,但是现在的各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需求已经变化了(从a和b变成了c和d),所以拉式指数忽视了某种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选择购买其他代替品(替代效应)的情况,高估了生活成本的增加。
- 帕氏指数:帕氏指数的权数用的是报告期的消费数量,这个假设是人们会在基期的时候有现有商品的消费需求数量,但事实上,可能在基期的时候,人们没有那样的消费数量需求(c和d),而有更低成本的消费数量需求(a和b),所以帕氏指数算出来的分母
以前的生活成本
可能偏高,导致算出来的指数偏小,低估了生活成本的增加。
注意,上面的理论都是假设人们总是追求更低成本的消费数量需求。